在重庆涪陵的碧溪河,如今河水清澈,岸边的水质自动监测设备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将实时数据精准上传至水质自动监管平台。谁能想到,曾经这里的监测系统竟因人为干扰而“乱了套”,监测数据如同坐“过山车”般起伏不定。
在重庆涪陵的碧溪河,如今河水清澈,岸边的水质自动监测设备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将实时数据精准上传至水质自动监管平台。谁能想到,曾经这里的监测系统竟因人为干扰而“乱了套”,监测数据如同坐“过山车”般起伏不定。
时间回溯到2020年4月,彼时碧溪河水质未能达标,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凭借中标成为负责水质治理的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2021年1月,碧溪河斑竹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开启数据采集、处理与实时上传工作,这些数据对掌握碧溪河水质状况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异常很快出现。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在查看数据时,发现斑竹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波动极不自然,起伏如同“过山车”。工作人员立即展开调查,通过调取监控视频,终于揭开了背后的秘密。
原来,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滕某,为了让水质快速达标,打起了歪主意。他知晓斑竹断面的水质监测设备每4小时自动采样一次,便安排工人在采样前偷偷向监测点附近抛洒化学物质PAC(聚合氯化铝)。PAC虽然能去除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但其强大的吸附性能却被滕某利用,干扰监测设备采样,制造出“水质达标”的假象。
2023年3月,公安机关侦查结束后,以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滕某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将案件移送至涪陵区检察院审查起诉。这是一起新型环境犯罪案件,办案检察官李姣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环境监测系统的采样探头是否属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干扰采样行为能否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PAC的使用是否合规?干扰行为是否造成了严重后果?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为了攻克难题,李姣带领办案团队四处奔走,积极补充证据。他们咨询计算机领域专家,确认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采样设备属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向环保领域专家请教得知,PAC会吸附水中污染物沉淀到水下,若不及时清理打捞,污染物可能再次散开污染河水。经过深入调查,办案团队最终确定,滕某干扰监测设备采样的行为,导致监测数据严重失真,后果严重,应当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追究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和滕某的刑事责任。
涪陵区检察院不断完善证据链条,2024年8月,依法对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及滕某提起公诉。同年10月,法院作出判决,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罚金25万元,判处滕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目前该判决已生效。
如今,碧溪河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已恢复正常运行。相关行政部门成立了巡查小组,开展常态化巡查,加强对水质监测工作的监管。涪陵区检察院还与相关行政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协作机制,共享“涪陵智慧环保”等行政执法数据信息,一旦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情况,能及时移送处理。这一系列举措,为守护碧溪河的水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